2007/04/03

台灣教育的問題--從概念講起。

承上篇我對李伯投影片的回應,以下是我自己對於台灣教育問題的看法,大部份都是思想與觀念上的問題,我認為這些問題不改善,教改再怎麼改都是白搭。

  1. 普通大學、技職體系傻傻份不清楚

    這是我認為最糟糕的地方,大學唸出來是什麼技術都不會,研究所唸出來是做研究也不行,工作也不行。

  2. 填鴨式教育

    大學以前都在填鴨,考上大學卻突然什麼都要自己學,結果一堆放牛吃草根不上程度。然後又很好畢業,結果唸完大學什麼都不會。

    另外,很糟糕的是在大學前,老師都不會告訴你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途,結果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,也不知道學了有什麼用。

    上數論的時候,老師不會和你說原來現代所有的密碼學,都是從數論來的。上機率和簡單統計的時候,老師不會和你說,原來學會了機率和統計,可以破解新聞的謊言。教向量的時候,也不會告訴你,如果你要做機器人,那麼不會向量的運算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
    理化老師也不會告訴你,學了酸鹼綜合可以幹嘛,不會告訴你 F=ma 有什麼實際上的做用,更不會和你說,背完元素表有什麼用,反正你給我背起來就是了。

    地理老師不會告訴你,學完了地理有什麼用,同樣的歷史老師也不會告訴你,如果你不懂中國歷史,跑去看古蹟會很無趣。

    結果學生根本不知道學了要做什麼,等到發現原來那個科目與自己的興趣有極大的關係時,才後悔自己基礎沒有打好。

  3. 成績=成就(特別是在大學前)

    極度糟糕的一點,造成學生只顧課業,老師只要求課業,卻沒注意到自己的興趣,也失去從小培養自己興趣的能力。像我喜歡學語言(目前正在實行每天英、法、日文至少自修一小時),如果能從國高中就有這個環境,我現在就不用還在原地踏步。

    然後也因為這個迷思,讓學校同學和老師根本不注重智育以外的德、體、群、美等教育。結果教出來一堆只會考試的學生,卻連最基本的 Do Re Mi Fa So 都分不出來(就是我,嗚……)。

  4. 學生沒有未來的方向與夢想

    在我們的教育裡,除了作文『我的志願』外,幾乎從來不會問學生的夢想與興趣是什麼,就是拼命讀書考試拿分數就對了。

    對於未來,沒有夢想,對於將來的職業,也沒有期待,然後就要拿著志願卡填大學科系。等到進了大學,才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或沒那個興趣。

    我覺得這很糟糕,雖然我很幸運我很早就已經知道我對電腦這東西有興趣,但我身邊也有很多人也是考上唸個系就唸哪個系。

    這很可悲的一件事,從小一到高三,明明有將近十二年的時間可以思考自己的未來,還有夢想將來的生活,甚至為這個夢想做準備,卻就 讓他這樣白白的浪廢掉。

  5. 補習風氣過剩,補的卻是小孩子沒興趣的東西

    由於上面的原因,家長也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想要的到底是什麼,喜歡的是什麼,於是反正別人家小孩學的才藝,我家小孩也要學才行。所以大家都去補鋼琴,卻忽略了小孩的興趣,甚至讓小孩子變得討厭鋼琴,根本本末倒置。(請參照交響情人夢第四集番外篇『理香老師愉快的拜爾課程』)

    我很幸運沒有這個問題,小時候家長要讓我去補習之前都會徵求我的意見。所以雖然我只學了一期的鋼琴後,覺得沒那個興趣和天份就沒繼續學,但並不會對音樂反感。相反的,現在我反而想學口琴和基本樂理。

    我覺得這是我對於很多事物都還保有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。

    另一個反例是數學,我小學時並不討厭數學,但到國中原,老師那種少一分打一下的方式造成了我對數學的反感(反正再怎麼考還是要被打,題目做出來了也沒成就感),結果愈來愈討厭數學,程度也漸漸跟不上。

    高中時老師不打人,但對數學依然沒什麼好感,得過且過。等到大二時學線代開竅,知道原來數學也很有趣,有很多背後的道理和應用,這才漸漸不排斥數學,只是基礎太差,沒辦法吸收很多。

    等到大三重修機統,再次覺得這種東西很有趣,結果大四自己跑去選要用到數學的決策分析,研究所也選要用到多變量分析的課。
以上,是我受台灣教育二十年來覺得最嚴重的問題,基本上都是些概念性的東西,我覺得上面這些概念沒被改變,教改再怎麼改都沒用滴。

特別是第四點,我覺得這是台灣人考試很厲害,但在各領域傑出人材卻不多的原因。從小就沒有夢想要當某個領域的 somebody ,那怎麼可能努力往那個方向走去呢?

沒有留言: